台灣櫻花鉤吻鮭 

資料:廖林彥  校正:楊正雄  文:洪堯居

 


   台灣櫻花鉤吻鮭歷經數十萬年的環境變遷,仍生存在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是生態史上的一大奇蹟,也是全球鮭魚分佈的最南限之一。

其生長過程則可分為卵、發眼卵、卵黃囊期、稚鮭、幼鮭、亞成鮭、成鮭等七個階段

台灣櫻花鉤吻鮭從冰河時代開始從洄游型變為陸封型無法再遊回大海了。原產地太平洋、目前棲地範圍台灣島內的大甲溪上游、分布高度在1500-2000公尺、現在分布高度在1720-2000公尺的地區。是鮭科魚種。也是太平洋鮭屬的台灣地區特有亞種。

   台灣
櫻花鉤吻鮭以前棲息在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現在棲息在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內七家灣溪、武陵溪。台灣櫻花鉤吻鮭適合的水溫為3-15度,不可超過17度以上否則會死亡。

   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繁殖期是在每年的十月〜十一月份。到繁殖期時顏色會變深紅色。

   二歲時的成魚已成熟可交配、交配是採一妻多夫制。其
性別在受精時就由精子的染色體決定,溫度完全沒有影響

   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長,一齡魚(Age 0~ 1)約3~15公分,二齡魚(Age 1~ 2)約10~32公分。現今約32~40公分較常見,以前書籍曾經紀錄最大為57公分。

   鮭魚的成長和食物的豐度和水溫有密切關係,亦就是說在可生存範圍下,水溫愈高,可飽食度越高,若提供充足的餌料(通常為體重的3%),鮭魚會長的比較快,相反地,成長便會受到限制。一般來說同年齡的條件下,雄魚個體會較雌魚來得大些。

   台灣
櫻花鉤吻鮭在非繁殖期時的雄魚與雌魚的分辨方法,一齡以上的亞成魚,雄魚的上、下口裂會比雌魚的上、下口裂長,亦就是雄魚的口列會開在眼睛的後方。雌魚的鱗片分布比較密集。一齡的早熟雄魚,成長速度大於雌魚。

   台灣櫻花鉤吻鮭
可以活的年齡,平均二齡,繁殖後大部份會死亡,僅有約20%會存活至第三年甚至第四年。

   台灣櫻花鉤吻鮭
每當雄魚排完精與雌魚產完卵繁殖結束後,約一至二個月會死亡,若能夠繼續活存下來的個體,應該可以參與下一年的繁殖。

   台灣櫻花鉤吻鮭的威脅包含有天然災害、颱風土石流、河烏及其他溪澗鳥類。大自然暖化使水溫變高。人為因素(人類開始保育前曾經大量捕抓、但保育後沒有再發生如此情形了)。

   台灣櫻花鉤吻鮭
最近一次野外族群調查(2009年6月)的結果,七家灣溪裡數量約3300尾左右。目前七家灣溪的繁殖個體都是野生的,並非透過人工復育放流手段達成,每年進行放流數量約為300尾左右,事實上數量是不一定的。

   台灣
櫻花鉤吻鮭是屬於淡水性冷水魚。因為公魚在繁殖期時身上會呈現櫻花般的顏色、而且公魚下顎會突出增長變形往上勾、所以稱牠們為台灣櫻花鉤吻鮭,雌魚則比較不明顯

   而又有另一種說法則是日本的洄游性櫻花鉤吻鮭在上溯集結河口的時間,體色變紅也剛好是櫻花盛開的3-4月間,所以日本人稱他為櫻花鉤吻鮭。

   雌魚會選擇河床淺流處、通水良好的石礫地為產卵地,並且利用尾巴與身體後半部有力的連續上下拍動,使河床上的砂粒與較細小的碎石揚起,讓水流帶走,只留下比較大的顆粒。這樣沒有藻類附著、細沙覆蓋的場所,因為不會影響到鮭魚卵的表面呼吸作用,因此是最佳的孵化場所。

   台灣櫻花鉤吻鮭經種源遺傳艦定推測是來自日本的洄游型櫻花鉤吻鮭。
鮭鱒魚類族群洄游生活史主要有兩種,分別為溯河洄游型、陸封河川殘留型。

   溯河洄游型(anadromus):鮭魚降海在海洋成長,為了生殖,洄游回母河川。

   河川殘留型(fluvial form):鮭魚不降海,在河川中成熟,比降海型早熟,一般呈幼體成熟現象,不具二次特徵。

   河川殘留型與陸封型,因為差別僅在於河口是否允許可以洄游,但河川殘留型確實是在可以洄游的狀況下不主動洄游,主要在日本北方地區,佔有一定比例的族群個體。而陸封型則是分布在日本南方,因為海水溫度過高不適合進行洄游,與台灣情況類似。

   許多洄游型鮭鱒魚類,兼具降海及河川殘留型兩種,例如masu和yamame(amago是另外一種亞種的陸封型)。
Chum salmon
孵化後,停留淡水數週後即速下海,主要是在第四和第五年返回淡水域生殖。

   Pink salmon
都在第二年溯河洄游生殖,而Masu salmon仔魚在淡水域生殖活約一年後再降海。台灣櫻花鉤吻鮭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淡水溪流。洄游型的太平洋鮭魚生殖後全部死亡,陸封型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則一生可以參與多次的繁殖。

   台灣的陸封型鮭魚經鹽度實驗發現僅能耐受千分之20的鹽度,加上不像日本的鮭魚會經過銀化(Smoltification)的過程,加上地殼變化及溫度限制的多重環境限制,因此無法進入海洋地區生存。

   台灣櫻花鉤吻鮭
目前僅生存在七家灣溪及高山溪及其上游流域,不過司界蘭溪和南湖溪已經有人工復育的放流族群存活,目前並持續進行族群數量與分布監測中。

   台灣櫻花鉤吻鮭
的野生分布範圍僅在七家灣溪及其支流(高山溪、桃山西溪與桃山北溪)流域,其他高山溪流並未有分布。

   不過以往(1930年代)曾經分布在大甲溪上游各支流中(七家灣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與有勝溪),因此目前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正透過人工復育手段放流至其他歷史分布河段,以增加其分布範圍。

   台灣櫻花鉤吻鮭整年當中最容易看到的季節是在秋末冬初十月至十一月櫻花鉤吻鮭繁殖季間。

   在觀魚台、武陵吊橋都可以看到,是觀察的好地方。

   特別要強調的是在如冬天,水溫水質環境較佳,在萬壽橋或迎賓橋橋上下看,偶而也可以看到台灣櫻花鉤吻鮭。不過如夏天因為水溫水質環境不佳,您所看到的就不是台灣櫻花鉤吻鮭了。

   而您所看到的那些魚群,是有水中螢火蟲之稱的,俗稱苦花的台灣鏟頜魚。

   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鏟頜魚(俗稱苦花)、台灣纓口鰍及明潭吻鰕虎,為在七家灣溪的共棲魚類。櫻花鉤吻鮭以
昆蟲為主食,如石蠶蛾、石蠅、蜉蝣、網蚊、搖蚊、蜂、蟻類。也會以蜘蛛、馬陸類等為食。

   1996年賀伯颱風後,媒體報導
台灣櫻花鉤吻鮭全部被賀伯颱風沖掉了。造成全國民眾的關切。其實並沒有滅絕,因洪水來襲時,幸賴當時在復育中心的生態池及在七家灣溪中游的湧泉池,成為櫻花鉤吻鮭最佳的避難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山工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